■ 本报记者 刘 旭
当塞拉利昂的野生水产品跨越重洋端上中国百姓的餐桌,当加纳可可豆通过跨境集采中心直抵长三角巧克力工厂,一场由“零关税政策全覆盖”驱动的共享市场革命,正深刻重塑中非经贸格局。2025年,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零关税的“政策红利池”持续扩容,推动非洲特色产品对华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近期,中方与安哥拉、冈比亚等7国新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更标志着中非合作正式迈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从关税减免的初级共享,升级为农产品准入、产业链整合、数字基建协同的深度耦合。这些举措不仅成为非洲国家撬动14亿人口消费市场的“中国机遇”,更以系统性制度保障将非洲资源禀赋转化为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力支点。
政策红利激发贸易活力
零关税政策的全面覆盖,为中非贸易搭建了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覆盖所有最不发达国家(含33个非洲国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达9632.1亿元,同比增长12.4%,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4%。其中出口5995.7亿元,增长20.2%,进口3636.4亿元,增长1.6%。以7月11日正式启动的塞拉利昂野生水产品输华项目为例,其依托中非合作论坛“贸易繁荣伙伴行动”,该项目不仅推动当地渔业价值链升级,更助非洲特色产品借政策东风打开中国市场。
在零关税政策的加持下,非洲特色产品正以更高效的路径直通中国消费端。中国在加纳设立的非洲可可集采中心(海外仓),构建起“采购+仓储+物流”一体化供应链,首批100吨可可原料已顺利发往中国,预计到2026年年底将完成5000吨集采进口业务,直接降低国内巧克力产业原料成本。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更成为贸易加速的“助推器”。之前,卢旺达驻华大使曾为该国“大猩猩”牌咖啡直播带货,2000包咖啡5分钟内售罄的场景,让非洲感受到中国数字经济的强大动能。
贸易畅通的背后,是中非在农产品准入与产业链合作上的深度布局。除塞拉利昂水产品外,中方积极支持非洲农业全链条升级,例如在加纳共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整合技术培训、订单种植和冷链物流,让西非农产品从“初级出口”向“高附加值产业链”跃升,实现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多领域协同拓展合作边界
贸易的蓬勃发展,为中非在更广阔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支撑长期合作的“骨架”。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非洲港口、铁路、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需求旺盛,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经验深度参与建设——蒙内铁路、阿布贾城铁等项目不仅提升了非洲交通物流效率,更带动了沿线产业集群发展,为贸易往来铺设了“快车道”。
伴随基础设施完善,绿色发展与数字经济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增长极。中国已在非洲实施数百个清洁能源项目,摩洛哥光热电站、南非风电项目等案例,展现了双方在太阳能、风能领域的广阔合作空间,助力非洲实现“绿色转型”与“能源自主”双赢。与此同时,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与示范项目的共建,将推动非洲电子商务、数字通信等领域跨越式发展,让非洲借数字赋能融入全球产业创新链。
而农业作为非洲发展的核心命题,始终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从杂交水稻到菌草技术,中国农业技术正帮助非洲破解粮食安全难题。目前,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100多个援助项目、5万余名技术人才培训的成果,已为非洲搭建起从种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协作网络,让“非洲粮仓”既保产量又增价值。
制度保障筑牢合作根基
多领域合作的深化,离不开稳定的制度框架支撑。在法治合作层面,湖南建立的非洲法律数据库覆盖20多个国家;湘潭大学中国—非洲经贸法律研究院则架起双向法律交流的桥梁,这些举措共同为企业合规运营撑起“保护伞”;6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非庭审中心在长沙正式揭牌,标志着中非经贸争议解决机制实现实体化运作。
制度型开放的深化还体现在多边协定的签署上。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1个非洲国家签署《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涵盖关税减免、投资保护、政策稳定等核心条款,让中非合作从“项目合作”迈向“规则对接”的更高阶段。
展望未来,中非发展空间正随着合作深度持续拓展。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当下,零关税政策的全面落地、框架协定的稳步推进,将推动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合作向纵深发展。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与非洲丰富资源、庞大消费群体的精准对接,不仅催生更多创新模式,更使中非合作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动力,共同书写互利共赢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