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昕
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在复杂环境下抗住了压力,展现了韧性与实力,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的背后,奔涌的是外贸企业的活力,也离不开制度创新、业态培育上的持续突破。在这个进程中,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不可小觑,承载着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命的自贸试验区为外贸量稳质升带来了更多新动能。
无论是“保税+”带来的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还是智慧化监管让通关效率再上一层楼,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在自贸试验区推进,更多新实践新做法在自贸试验区涌现,为日后形成可供推广的经验积蓄力量。
“保税+”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不足深圳市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深圳超12%的进出口值,这就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的外贸地位。今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值达2613.7亿元,同比增长11.5%,居粤港澳大湾区内自贸片区首位。
“保税+”等外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之一。
于2024年9月运营的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前海维修中心,其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零件等产品被纳入第三批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保税+”模式使得西门子出口的磁共振备件可以保税维修模式退回国内综保区维修,再发往全球客户,企业全球服务成本显著降低。据该公司关务负责人付光明介绍:“过往的维修服务受制于磁共振旧零部件禁止进口的相关政策。新模式打通了中国磁共振产品全球服务生态链,切实解决了磁共振产品出口业务无法返回原厂维修的服务难点。自运营以来至今年上半年,维修中心已完成近2000个磁共振线圈的维修,共计申报磁共振成像装置零部件保税维修进出口近6000项,进出口货值约930万美元。”
西门子的“保税+”实践不仅是深圳医疗设备保税维修“零的突破”,而且带动前海综保区保税维修等“保税+”业务快速发展。今年6至7月,前海综保区密集落地多项航空器保税融资租赁业务,涵盖直升机、空客A320客机及飞机发动机等,总价值约5.5亿元。
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单中,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贸易便利化指数已连续四年获得全国自贸片区第一位。
加力发展“保税+”业态的自贸试验区还有新疆。记者从乌鲁木齐海关获悉,保税航油加注业务、保税维修业务已在新疆自贸试验区落地,企业进一步享受到政策红利。截至目前,新疆累计加注保税航油突破9万吨,为航司减免税费8300余万元。
今年上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进出口贸易值1225.6亿元,同比增长23.3%,占新疆外贸总值的43.6%。
智慧化监管提升通关效率
7月22日,上海海关发布了上半年上海外贸数据。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1.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外贸总值的逾四分之一。
国际物流方面的数据也彰显了上海的外贸实力。上海口岸已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大口岸地位,正在积极聚焦东方枢纽建设、航运中心升级等任务,而国际中转集拼箱量正是衡量一座航线枢纽港能级的核心指标。
“目前中转集拼货物从靠港到出运,整体耗时缩短了50%。”上港物流拼箱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许琼举例说,从东南亚运达的货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仓库内进行拆箱集拼,和内陆的货物拼箱后将一起发往欧洲。这样既降低了单位货物的运费,又为港口吸引了更多业务。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之前,拼箱业务因涉及多方承运人且监管流程复杂难以开展,货物只能在这里进行整箱中转。试点措施落地后,集拼中心通过数字平台与海关监管系统联动,运用货物指纹系统、数字孪生技术记录货物特征,实现从卸船、拆箱、集拼到出运的全流程追踪。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洋山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405.6万标箱,同比增长7.5%。其中,国际中转和集拼箱量269.6万标箱,同比增长10.6%,占比19.18%,再创新高。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重要的海运枢纽妈湾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达408.3万标箱。为更好满足企业货物通关需求,深圳海关联合前海管理局等推动港口智能化升级,探索AI+智能监管试点。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系统首个搭载“满血版”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查验机器人在妈湾港应用,实现海关监管要素“秒级”智能比对。在“机器+人”的协同监管下,进口水果、进口危化品查验时间分别缩短30%、50%。
监管智慧化改革带动业务量再上新台阶。上半年,深圳蛇口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19万标箱,同比增长10.7%。